你有没有想过,一架飞机的命脉,可能就卡在别人手里?不是技术不够,而是零件随时可能被掐断。
我昨晚翻到个数据,商飞在断供那阵子手里只剩12台LEAP-1C发动机。这是路透社在2023年底披露的,算起来也就是够6架C919组装用。你想啊,这种发动机不是随便能买的螺丝,全部进口。断了,就真断了。
那两个月,他们几乎把库存表当成圣经天天翻。每个螺丝、每个小零件都心里有数。有工程师说过,那时候车间里都安静得不太像工厂,生怕出任何意外。
问题是,这种事它不是一次性的风险。哪怕现在美国松了手,供货恢复了,那种随时可能再断的压力就像钉在那。你不可能忘掉。
我去看了下背景。LEAP-1C是中美合作体系产物,主要由CFM国际提供,背后其实是美国GE和法国赛峰合资。这种供应链,一旦政治有点风吹草动,立刻就紧张。2022年俄罗斯的PD-14发动机本来是给MC-21用的,因为局势变化,商飞才加快了和俄方的接触,把PD-14拿来做适配,补个口子。俄媒当时说过,PD-14的推力比LEAP-1C稍高,但重量和接口需要改动,这都得时间。
而且国产CJ-1000A也被迫加速。我查了中国商飞2023年的测试记录,确实有深夜风洞点火那一档事。原本规划2025年装机,现在就是能快就快。很现实,装上国产发动机,就算性能还在提升阶段,你也多了个选项。
商飞干了件很狠的事,就是同时推进三套发动机体系。有人可能觉得这样很乱,但从供应链角度讲,这叫多生命线。LEAP-1C是现成的成熟产品,PD-14是外部备份,CJ-1000A是自主研发。三个方向同时跑,成本高,工程复杂,但你至少不怕别人一句话就让产线停。
我想起一个细节,美国恢复供货的时候,航空公司当然松了口气。可多家国内航司的采购经理在业内论坛说过,真正能打消他们顾虑的不是恢复,而是看商飞能不能自己解决发动机问题。这其实是信心逻辑。
往下看,你会发现这两个月直接调整了商飞的策略。他们开始重新规划:
• 核心部件国产化比例
• 零部件的多渠道采购
• 库存滚动管理方式
这些都是能查到的公开动作,不是喊口号。比如商务部在2023年秋季的进出口数据里,航空发动机相关零部件进口额比早先下降了15%,这就是本土替代开始显现。
我个人觉得,外部风险催化了国产大飞机的学习曲线。原本很多零件是按惯性采购的,现在都得想备份方案。哪怕最终还是用进口件,工程师也得知道有个国产件可以随时顶上。这样,整个系统才能有韧性。
有意思的是,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事。它还牵动了市场预期。航空公司采购C919,不仅看眼前价格,更看五年十年的维护和零件保障。你不能让客户每年都猜今年会不会断供,这不只是卖飞机,是卖信心。
从这个角度讲,PD-14的适配其实是一种缓冲器。它未必会成为主力,但它证明了,真断了你还有别的能用。CJ-1000A在测试节点上不断推送新数据,这种节奏本身就像在对外界说,我们在前进,我们在备份,不是坐等别人开闸。
我就一直在想,如果这次没断供,会不会大家还按原计划慢慢做CJ-1000A,慢慢测试PD-14?也许吧。但现实是,有了危机,很多东西就不得不提前摊开,提前试。复杂,累,花钱,但该做。
现在LEAP-1C在产线顺畅供应,可那种“别人一句话就能卡住你”的记忆还在。等到CJ-1000A正式上飞机那天,也许才算是真正把命脉握在自己手里。
你说,下一次遇到类似的事,咱是不是能少点慌?
炒股入门与技巧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