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观察家#
少年立志,奔赴朝鲜战场
1931年12月,胡修道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金龙镇净因寺村的一个普通家庭。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他自幼便见证了生活的艰辛与国家的危难,心中早早埋下了保家卫国的种子。随着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年轻的胡修道怀揣着对祖国的赤诚与对和平的渴望,于1951年6月毅然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踏上了赴朝作战的征程。
初到朝鲜战场,恶劣的自然环境、密集的炮火袭击,都没能动摇胡修道的意志。他迅速适应战场节奏,在日常训练与战斗准备中刻苦钻研战术技巧,不断提升自身作战能力,只为在关键时刻能冲锋在前,为守护祖国和人民的安宁贡献力量。
上甘岭战役,铸就英雄传奇
1952年11月,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打响,胡修道迎来了他军事生涯中最壮烈的考验——他与两名战友一同负责坚守597.9高地3号阵地。这片阵地地势险要,是敌我双方争夺的焦点,随时面临着敌军的猛烈进攻。
5日拂晓,天刚蒙蒙亮,敌军便在飞机、火炮的掩护下,向3号阵地发起了疯狂冲锋。炮弹在阵地周围爆炸,硝烟弥漫,碎石飞溅。胡修道与战友们毫不畏惧,迅速进入战斗岗位,依托阵地工事,用步枪、手榴弹等武器英勇还击。他们密切配合,时而精准射击,时而投掷手榴弹,连续作战3个小时,成功打退敌人10余次进攻,阵地始终牢牢掌握在我方手中。
战斗局势瞬息万变,不久后,班长接到命令调去支援9号阵地,阵地上仅剩下胡修道和另一名战友。面对兵力减少、敌人攻势不减的严峻局面,胡修道主动承担起指挥责任,鼓励战友坚守到底。两人凭借顽强的毅力,继续与敌军展开殊死搏斗,又连续打垮敌人10余次进攻,阵地前留下了大量敌军的尸体。
就在战斗陷入胶着时,胡修道发现相邻的10号阵地因敌军攻势猛烈,陷入危急境地。他当机立断,抱起爆破筒,大喊着“跟我上”,带领战友毅然冲向10号阵地。面对已冲上阵地的敌人,他毫不退缩,先是扔出几颗手榴弹打乱敌军阵型,随后手持爆破筒奋勇冲锋,与敌人展开近距离厮杀。在他的带领下,战友们士气大振,最终成功将敌人击退,稳住了10号阵地。
经过一整天的激战,胡修道带领战友共打退敌军41次进攻,歼敌280余人。他在战斗中展现出的无畏勇气、卓越战术素养与顽强战斗精神,成为志愿军战士的典范,也让他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了上甘岭战役的英雄史册上。
荣誉加身,坚守初心使命
1953年1月15日,为表彰胡修道在战斗中的突出贡献,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记特等功,并正式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称号。同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也对这位英勇的战士给予高度认可,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并颁发金星奖章与一级国旗勋章。双重荣誉的背后,是他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荣光,更是中朝两国人民对他英勇事迹的高度肯定。
战后,胡修道继续留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队伍中,凭借出色的军事能力与领导素养,逐步成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集团军副参谋长。在军旅生涯中,他始终保持着战斗年代的优良作风,严于律己,恪尽职守,为军队建设付出了大量心血。同时,他还先后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九、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积极履行职责,为国家发展与军队建设建言献策。
退休不褪色,余热温暖人心
退休后的胡修道,并未停下奉献的脚步。他始终牢记自己作为英雄战士的使命,经常主动深入基层连队,为年轻官兵讲述上甘岭战役的战斗故事,分享自己的战斗经历,用亲身经历传承红色基因,激励官兵们牢记历史、奋勇拼搏。
除了关注军队建设,胡修道还将目光投向了青少年教育。他先后担任多所中、小学的名誉校长或校外辅导员,走进校园为孩子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用生动的故事传递爱国精神,引导孩子们珍惜当下的和平生活,树立远大理想。后来,他还被聘为徐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全身心投入到关心青少年成长的事业中,用自己的余热为祖国的未来保驾护航。
2002年3月,胡修道在南京病逝,享年71岁。这位从川蜀大地走出的英雄战士,用一生践行了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他的英勇事迹,将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他的精神,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炬,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指引着人们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
炒股入门与技巧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