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战略忽悠局局长”张召忠,突然不露面了,到哪里去了?
2020年,“局座”在B站火到服务器都受不了,那时候谁能想到这位被网友称为“战略忽悠局局长”的海军少将会突然淡出网络。美军核潜艇曾因为他的段子被逗得一愣一愣,国内的粉丝也是乐此不疲地玩梗。有些人还真信他那些看起来像瞎扯的说法,比如黄海浅水区那句“海带尼龙绳能缠住潜艇”,当时全网笑成一团,可2015年就真的有照片爆出来,美军潜艇栽在渔网里。这种事儿也只有张召忠干得出来。
回头看看,他2003年预测伊拉克战争要打巷战,结果萨达姆政权直接没了抵抗,美军顺利进城。他这波操作让自己莫名其妙多了个新外号,全网开始拿他调侃,有时候甚至觉得他说的话是在给国家加点神秘色彩,让对手摸不着头脑。
这些所谓的“忽悠”,其实背后藏着不少聪明劲。他用自己的方式给国防科技争取时间,也算是帮忙遮掩了一下底牌。在实力还差点意思的时候,这样的人物特别吃香,不管你认不认,他就是靠智慧把风向搞得很灵活。
2015年退役之后,本来可以安安心心过退休生活,偏偏喜欢折腾,一脚踏进新媒体圈。“局座召忠”公众号上线,《局座时评》视频节目开播,还跑去B站直播首秀。当年76万人同时在线围观,把服务器挤崩这种事情,现在想起来还是挺夸张。一个老少将,对着镜头微笑,看弹幕刷屏、鬼畜视频横飞,比军事大片更好看。
别说什么官架子,他一点没有。年轻人怎么整活儿他都陪玩,从没生气,还主动互动。这份接地气的态度,很难见到哪个专家做到这个程度。不少粉丝觉得他跟自己一样,就是比大家懂行而已,说话又幽默,人缘自然好。有人总结过:“只要有‘战略忽悠’在,就不会闷场。”
可到了2020年左右,这么热闹的场景一下消失了。“电视上找不到”“网上直播没影”“公众号更新变慢”。很多铁杆粉丝纳闷:咱们‘战略忽悠’去哪儿啦?不是怕热度降温,是现实情况逼着低调。一方面国际形势敏感,各种评论不能随便乱讲;另一方面本身年龄也大了,那一年已经快70岁,在北京地铁偶遇他的网友发现就是穿件普通衣服,一个人在角落坐着,没有秘书助理,也没人认识,看起来和邻居家爷爷差不多。
还有规矩摆在那里——退役少将参加社会活动必须报备,不许轻易参与商业项目,为的是维护形象和纪律。所以这一波消失,其实是主动选择,也是成熟表现。有经验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该收敛锋芒,把舵交出去自己躲船头观察动静,等合适机会再亮相。
不过从来没有完全退出舞台,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发光发热。从2024到2025,每隔阵子还能看到他的账号聊中美军事实力对比、六代机发展趋势之类的问题,说话依旧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不再频繁出镜,却还是幕后顾问团队的大脑,该专业的时候绝不会糊弄事儿。如果说以前是明星,现在更像老师或者智囊团成员,有空才露个脸,大部分时间都是团队负责运营日常内容,“战忽局”这个名字现在成主账号标识,而不是个人品牌标签。
今年9月,北京平谷区的一次现场活动上,他以荣誉讲师身份出现,被请去做近光讲堂嘉宾。白发苍苍却精神饱满,上台讲话依然风趣严谨,一群师生听得津津有味。这画面让不少老粉自豪感油然而生,以前那些被吐槽的小黑历史,如今倒成茶余饭后的怀旧素材。有网友半开玩笑:“没有‘误导’,我们早就变成小白啦!”这种氛围既亲切又真实,从最初拿来嘲讽,到后来喊爱称,再到如今视为骄傲,“局座”的标签承载了一代人的记忆和情绪变化过程——装备越来越先进,要想再用之前那套“迷惑敌方”的玩法,都不好使啦,这一句调侃实际上透出了大家心里的底气。
现在翻翻他的社交平台,你会发现内容更新节奏慢下来,但观点还是那么硬朗。不需要天天露脸抢流量,也不用一直维持顶流状态,更重要的是保留住属于自己的专业尊重与独特魅力。从主播转型幕后顾问,是顺应时代,也是个人成长必经之路。本质上并未离开行业,只是不愿意总盯热点刷存在感罢了。一旦有什么重大事件或热门话题,需要靠谱解读的时候,总有人第一时间联想到他,用惯例叫一句“找‘战略忽悠’分析”。
其实每次提起张召忠,都绕不开那个年代中国军事逐步走强、大众信息透明化的大环境。他代表的不仅是一类知识分子的风格,更是一种特殊时期的信息传播策略。当大众逐渐习惯于自信表达、不靠娱乐包装武装内心,“战术迷惑”成为过去式,自信写在脸上的时代自然来了。这种角色转变带来的心理满足远胜于表面的曝光率增长,对于真正关心军事发展的圈内人来说尤为明显——技术升级以后,再用那些“小聪明式套路”,效果根本赶不上硬核实力展示。谁还需要刻意制造悬念呢?
无论是在屏幕前做直播,与弹幕互动畅聊;还是作为荣誉讲师出席线下活动,用实际经历教导后辈;抑或悄悄隐身担任顾问团队智库核心人物……张召忠始终处于关注焦点旁边,无需高声宣扬,也无需故作姿态。在中国体育界、军事圈混迹多年的人都会理解这样的选择:保持距离反而更加令人敬佩,因为真正厉害的人往往越低调越显山露水。今年如果还有机会碰见真人,多半只能在人群里捕捉到一个背影,但只要谈起相关领域问题,无数数据细节仍然脱口而出,这是几十年的积累造就出的能力,并非三言两语可以复制仿效。“消失”和归隐之间,不过是一道门槛,当经验沉淀下来,新一代自信登场,他们眼中的榜样也随之完成一次完美转身。
炒股入门与技巧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