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没有假设,但遗憾永存
历史无法重来,发生过的事已成定局。然而回顾那些错失良机的瞬间,仍让人忍不住捶胸顿足——太可惜了!比如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在自杀前,因无颜面对已故的忠臣伍子胥,临死时用布遮住了自己的脸。这种“悔不当初”的痛苦,即便跨越两千多年,依然能让人感受到他的绝望。而最懊悔的,莫过于他本有机会杀掉越王勾践,却因不听伍子胥的劝告,最终放虎归山,酿成大祸!
吴越恩怨的起源
吴国和越国的仇恨由来已久。早在公元前510年,吴王阖闾就曾率军攻占越国的檇李(今浙江嘉兴南)等地。五年后,越王勾践的父亲允常趁吴国出兵伐楚、国内空虚之际,突袭吴国,从此两国战火不断,仇恨越积越深。正是这样的恩怨,才引出了后来的故事。
槜李之战:吴王阖闾的悲剧
公元前497年,越国第一代霸主允常去世,其子勾践继位。次年夏天,南方酷暑难耐,吴王阖闾不顾越国尚在丧期,悍然发兵攻打越国,双方在檇李再次交战。
展开剩余76%当时吴国实力远超越国,按理说勾践毫无胜算。但面对吴军强大的阵容,勾践灵机一动,先派出一批死士冲锋,几次都被吴军击退。随后,他又让一批死囚在吴军阵前集体自刎,这一举动让吴军目瞪口呆,放松了警惕。就在吴军愣神之际,勾践一声令下,越军如潮水般冲杀过去,吴军大败。更致命的是,越国大夫灵姑浮在混战中砍断了阖闾的脚趾。当时的医疗条件极差,阖闾最终因伤势过重,在剧痛中死去。临终前,他咬牙切齿地告诫儿子夫差:“别忘了,是勾践杀了我!”
夫椒之战:夫差的复仇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听说吴王夫差正日夜练兵,誓报杀父之仇,便决定先发制人。夫差见勾践主动送上门来,冷笑一声:“我不找你,你倒自己送死!”于是,他率领吴国精锐,在夫椒(今无锡太湖边)与越军决战。
这次夫差没有重蹈覆辙,他指挥得当,将越军打得溃不成军,一路追击至绍兴,并将城池团团围住。关键时刻,吴国太宰伯嚭登场了。在范蠡和文种的建议下,勾践用金银财宝和美女贿赂伯嚭,让他劝说夫差接受越国投降,允许越国成为吴国的附属国。尽管伍子胥极力反对,但夫差却鬼迷心窍,答应了和谈,为日后吴国的覆灭埋下了祸根。
卧薪尝胆:勾践的隐忍
勾践能成大事,靠的就是一个“忍”字。和谈达成后,他带着妻子前往吴国,成为夫差的奴仆,每天放牛牧羊,甚至不惜在夫差生病时亲尝粪便以表忠心。夫差被他的“忠诚”打动,即便伍子胥多次劝他杀掉勾践以绝后患,他仍不为所动。三年后,夫差终于放勾践回国。
回到越国后,勾践立下血誓,誓灭吴国。为了时刻警醒自己,他睡在柴草堆上,屋内悬挂苦胆,每天舔舐以铭记屈辱,连睡觉时都枕着兵器。他还亲自下田劳作,激励全国百姓奋发图强。经过十年的励精图治,越国逐渐强盛起来。
笠泽之战:吴国的覆灭
公元前482年,越国曾试探性进攻吴国,但未遭遇主力。到了公元前478年,勾践再次率军伐吴。两军在笠泽江(今吴淞江)隔岸对峙。
勾践先令左右两军佯攻,吸引吴军主力,再派中军趁夜渡江突袭吴军大营。夫差慌忙调兵回援,结果被越军左右夹击,大败而逃。与此同时,范蠡率水军从太湖包抄,切断吴军退路。夫差见大势已去,只得退守苏州。
这场战争一直持续到公元前473年。经过三年的围城,苏州终于被攻破,夫差趁夜逃至姑苏山。他多次向勾践求和,甚至愿意世代臣服,勾践一度心软。但范蠡劝道:“上天赐予的机会若不把握,反会招致灾祸。”最终,夫差被俘,绝望自刎。临死前,他悲叹道:“我后悔没听伍子胥的话,如今无颜见他!”
教训:刚愎自用的代价
错失良机,往往意味着万劫不复。吴王夫差刚愎自用,听信谗言而拒纳忠谏,最终让大好机会从指缝中溜走,导致吴国彻底灭亡。这段历史警示后人:决策失误的代价,往往远超想象。
发布于:天津市炒股入门与技巧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